“用今天的我,撤销昨天的自己。”
总觉得自己超级理性,总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测量自己,尝试各种挑战,主动脱离舒适圈。谈了一段恋爱之后,才发觉,我还是一个人,不完全是机器。我感性的一面,长久用理性压制,已经溃堤了。所以才会让皮质醇超过阈值,才会显得如此的痛苦。
在布鲁克斯的《社会动物》里讲:“理性是受情绪限制的,人们在运用自我控制力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他们会用具有偏见的方式看待世界,会深深地受到情境的影响,并且容易陷入集体思维。最重要的是,人们不会考虑未来,只满足于眼前,不追求未来的繁荣。”
在《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里丹·艾瑞里说:“如果我要从这本书所介绍的研究中总结一条经验,那就是我们只不过是游戏中的小卒而已,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影响全局游戏的力量。我们通常会认为自己正坐在司机的位置上,对于我们所做的决策和我们人生的方向具有最终的控制力。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观念更多的事来源于我们的希望——我们想要如何看待自己——而非现实。”
《重拾哲学》认为,人的思想可以分为隐性的情感思维和显性的理智思维,情感思维来自人还不是人时的遗传和自幼对实践的感觉,理智思维来自语言交流。微生物实际上就有感觉,最简单的感觉是快感与痛感,快感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力;动物的情感是它们判断的唯一标准,它们情感强度是它们唯一的价值尺度;人类语言对于人的思维或人类形成具有六大关键性贡献,人的逻辑来自理智思维对于情感思维所得认识的不断否定。人的意向性实质上就是人的无意识的情感思维的结果。
新学个词叫“不完全理性”,不完全理性并不意味着我们缺乏智慧或思考能力,而是指我们的决策往往受到情感、经验和认知偏差的影响,导致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做出不完全理性的选择。行为经济学家寻找着真实的人类与理想的“理性人”之间的区别。人们会受到攀比压力、过度自信、懒惰与自我欺骗的影响。在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着一座选择的建筑,即一套帮助人们构建决策的潜意识结构。这种选择的建筑经常以启发的形式出现。大脑会存储某些“如果.....那么.....”式的因果规则,它们会在特定的情境下被激活,在合适或近乎合适的情境下被提出并加以运用。这一感知会触发一连串的想法,从而改变行为。
理性实际被感性所启发,所引导。这一启发模式被称之为锚定,有几种心理模式。
一 参照,心理模式具有传染性,一切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中受到评判。
二 决策框架,每项决策都处于特定语境的框架之内。
三 期望,人的思维会创造“将会发生什么”的模型,它粉饰了人们对“实际发生了什么”的认识。
四 惰性,思维是认知方面的吝啬鬼,它不想消耗心理能量,所以人们都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五 性兴奋状态,人们思考的内容取决于他们的精神状态。
六 厌恶损失,损失金钱带来的痛苦比金钱带来的愉悦感更多。
中午刷到《大江大河》,经典名场面,骆玉珠因为自己获取到的信息差,错误做了判断。嫁了铁路工人生子后才发现了这种偏见。在陈江河的不懈坚持下,经过八年时间,终于又重新相遇于交错而行的火车上,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骆玉珠就在用理性压制感性,做这样的人确实太痛苦了。
突然明白,人这种生物就算是完全理性,也不过是一种偏执罢了。做一个理性的人,不是源于理智,而是源于偏好。只有计算机才是真正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