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拉宾在1971年提出: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约有7%取决于谈话的内容,辅助表达的方法如手势、语气等则占了38%,肢体动作所占的比例则高达55%。——阿尔伯特·梅拉宾(Albert Mehrabian)
在工作中,常常会发现有些人尽管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内容很少,但印象中又会觉得这人总是异常忙碌。与其他同事闲聊,发现很多同事对此人评价也比较高。私下里接触这人,又总能看到她闲着无聊,四处晃荡,就对此事很不理解。
反思自己,近期摸鱼的情况比较多,对现有工作手到擒来,实无挑战。按照以前的行为模式,还总会在其他部门同事找我办事的时候,表现出手头很多工作在做。(可能是心虚,别人都在忙,自己在闲的长草,对别人造成不好的引导,以前做开创性事务工作的时候,挑战很多,调动起大部分能量,事情很多,并不需要伪装。)
看到梅拉宾法则,对此种问题做出了解释。
尽量展露自己忙碌的一面,在人前表现出努力的一面,可能是大部分人的伪装。
梅拉宾法则也给我提了个醒,在亲密关系方面,形而上的东西可聊,但那只是7%不到的谈话内容,还需要形而下的废话,能无所顾忌的说些废话,也是消除不安全感或者说累的原因的一部分功劳。更需要好好表达,就是行为上的统一性,不要藏拙,对藏拙这个动作,如果不趋于化境,很容易造成非统一的感官错觉。
当一个人说话的语调、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与其说话的内容不一致时,人们倾向相信语调、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而不是他所说的话。
长期跟代码打交道,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本能其实是下降的。所以,进入集团后,我主动选择了一个去跟人打交道多的项目上去,以后尽量少的和机器对话。而主动的去遇见,去参与人性的碰撞,提高这方面的耐受度,杀死一部分人性,才重建这部分人性。
如果对一个人不祛魅,亦有感觉的话,梅拉宾法则也参与了一环。
另外,关于沟通,不评判,非暴力沟通,有效沟通,而不要传递情绪。
第一个要素,你对沟通对象了解到什么程度
第二个要素,你是不是足够的透明和真诚
第三个要素,你的目标是不是清晰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