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有很多的为什么!之前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关于爱的书,解释来解释去都是心理投射,只是在自我层面,也就是术的层面。还有很多的东西仍然无法解释。
直到遇到这本书,通过社会学的角度去看,站在更高的视角,真给我解疑了很多之前想不通的为什么!
看各种名著中关于爱的篇幅长大,沉淀下了很多前一个时代的向往,原来和现代性已然背道而驰。
比如对女性贞洁的保护,现代性角度看,这就是怪物行为,非正常的。女性也不需要这种绅士精神。
......
收获很多的一本书。
導論|
愛情的悲苦
無奈愛情總是苦多甜少:每一段圓滿的戀情,背後有十段刻骨銘心的糾葛;愛情雖予人豐足之感,但每每曇花一現,稍縱即逝,相較之下,情逝的低潮,卻往往曠日持久,把人折磨到形容枯槁,憤世嫉俗,很難或再也無法展開下一段戀情。除非愛情天生讓人受苦,否則何以至此?
——費爾史東,《性的辯證:一場女性主義革命》01
《咆哮山莊》(一八四七)隸屬的文學傳統,源遠流長,總是把愛情描摹成創鉅痛深的情感02。主人翁希斯克里夫和凱瑟琳,原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從小感情深厚,但長大以後,凱瑟琳決定嫁給門當戶對的林頓。希斯克里夫無意間聽到凱瑟琳說嫁給自己有失身分,憤而離家。凱瑟琳追出去,一人在茫茫原野上尋找愛人,始終遍尋不著,結果一病不起,瀕臨死亡。
《包法利夫人》(一八五六)的故事遠為尖刻,描述一位生性浪漫的女子,從小嚮往羅曼蒂克的愛情,憧憬時髦的社交生活,無奈卻嫁給一位善良而平庸的鄉下醫生,兩人的婚姻並不快樂。後來,艾瑪.包法利結識風度翩翩的地主魯道夫,認定他就是自己在浪漫小說中時常讀到的夢中情人。兩人偷情三年,決定私奔。命運之日到來,魯道夫並未現身,艾瑪只收到一封失約信。故事裡頭的敘事者,每當在刻劃女主角的浪漫情懷時,不免流露嘲諷之意,這時卻斂容正色,憐憫起艾瑪的遭遇:
她抵著窗沿,忿忿不平,又重讀那封信。可她愈專注,想法就愈紊亂。她又看到他,聽見他,用雙臂環抱他。她的心幾乎要跳出胸臆,像榔頭一擊又一擊,愈催愈快,間距不一。她環顧周遭,希望地板片片崩裂。何不一了百了?還有什麼攔著她?她有自由。她探身注視鋪路石,自言自語,「跳吧!跳吧!」03
從我們的標準看來,凱瑟琳和艾瑪的痛苦看似太過極端,但我們多少可以理解。不過,誠如本書一貫的主張,兩位女子經歷的浪漫劇痛,其內容、色彩、紋理早已徹底改變,今非昔比。第一,凱瑟琳和艾瑪受苦,是因為她們的愛情難以見容於世,但社會阻力在當今之世早就銷聲匿跡,與今人何干?當然啦,不管是凱瑟琳或艾瑪,縱使生為現代人,依然有可能礙於道德規範,或囿於經濟困境,無法跟自己的真命天子長相廝守。但就算現在出現什麼反對聲浪,也多半要我們「聽從內心的聲音」,而非屈從於世間壓力。第二,我們現在有一批專家,可及時搭救猶豫不決的凱瑟琳,挽回艾瑪平淡乏味的婚姻。心理諮商、伴侶治療、離婚律師、冥想專家,一干人浩浩蕩蕩,圍在即將嫁作人婦的凱瑟琳或無聊人妻艾瑪身旁,干預、論斷她們的私人困境。就算沒有專家協助,為情所困的現代女子,總能找個人(女性朋友居多)訴說她們不可告人的愛情,至不濟,還可找個不期而遇的匿名網友傾訴,減輕獨自面對情慾的煎熬。在她們慾望和絕望之間,流淌著綿密的文字、自我分析和密友專家的建議。現代的凱瑟琳或艾瑪可能花大把時間反思,訴說內心的痛苦,甚至有機會發現問題的癥結原來出在自己(或情人)兒時的缺憾。事過境遷,現代凱瑟琳和艾瑪內心如果浮現一絲榮耀,那不是因為她們歷經一段傷痛,而是因為她們借助各種自我療癒術,戰勝了憂傷。面對浪漫之痛,世人一再闡述、解釋,鍥而不捨,只因為,我們不只渴望一窺痛苦的根源,更希冀斬草除根。當今之世再也沒有為愛情殞命、自殺、離家出走遁入空門這種文化戲碼了。但這不表示,吾輩「後」現代或「晚期」現代人不識愛情創痛,相反地,我們可能看得比前人更透澈。不過,這確實意味著說,整個社會面對跟處理情傷的方式,跟過去大相徑庭。因此,為了了解變革的本質,全書將追溯自我三大關鍵面向本質上有何改變,它們分別是:意志(我們究竟多麼渴望一樣東西)、認清(什麼才是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慾望(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又是如何追求它)。
現代人鮮少能擺脫情愛之苦:尋找公主/王子的路途上親吻了太多青蛙;在茫茫網海中載浮載沉;從酒吧、派對、盲目約會落寞而歸。就算找到對象,也不可能離苦得樂,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交往後,人照樣感到厭倦、焦慮、憤怒。雙方可能爆發激烈的爭執和衝突,最後面臨分手或離婚的混亂、沮喪、自我懷疑。愛情路上崎嶇難行,身心飽受煎熬,以上列舉的例子,不過是冰山一角,現代男女鮮能身免。假使社會學家聽得到尋愛男女的聲音,她/他聽到的肯定是陣陣悲嘆與呻吟,綿長又響亮。
感情痛苦的經驗非常普遍,幾乎可以說是人類集體共通的經驗,可是我們的文化卻依然堅稱這一切都是扭曲或不夠成熟的心靈所致。無數自助手冊和工作坊將矛頭指向個人,說一切都是個人潛意識作祟,導致我們一步步走向失敗,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如何覺察自我,妥善處理自己的感情生活。而無所不在的佛洛伊德文化更振振有詞道:想了解一個人的性魅力,答案就在她/他以前的經驗和遭遇;人偏愛什麼類型的對象,從她/他早年的親子關係便可見端倪。佛洛伊德學說認為家庭決定一個人的情慾模式,對許多人而言,這就足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找不到或維繫不了一段感情。儘管難以自圓其說,佛洛伊德理論卻仍推斷道,無論我們的伴侶跟我們的父母像不像,對方都直接反映了我們的童年經驗——而童年正是解釋一個人感情宿命的關鍵。而佛洛伊德本人所提出的「強迫性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更將精神分析領域往前推進了一大步;他說童年時期若遭逢重大失落,儘管痛徹心扉,將來長大成人,那樣的經驗還是會在生命中一再重演,如此才有機會戰勝它、克服它。這一概念對西方社會造成了劇烈衝擊,扭轉民眾看待跟處理感情痛苦的方式,也就是說,感情痛苦有它健康的一面,是人類邁向成熟的必經之路。佛洛伊德文化甚至宣稱,感情痛苦很難避免,且多半是人自己一手造成的。
現今有不少人認為,既然,我們必須從個人的精神史來解析一段感情的成敗,這不就意味說,感情成敗是個人完全能掌控的事;而此一觀點的普及與推廣,臨床心理學不只扮演了關鍵角色,更賦予它科學合法性。不過佛洛伊德當年提出潛意識,原先是為了消解傳統的責任概念(traditional authorial notions of responsibility),沒想到在實際操作時,心理學卻反將愛情和情慾劃歸成個人私領域責任。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療提供了大量的技巧,他們有意也好、無心也罷,現代人在心理專家引導下,喋喋不休,冗長訴說,得為自身的感情煎熬自負全責。
回顧二十世紀,或許是因為心理學答應提供我們一套慰藉的方法,向我們保證一切都可以挽回,所以「浪漫痛苦乃咎由自取」這一論調才會出奇地成功跟普遍。愛情痛苦像座強大引擎,創造一大票專家(精神分析師、心理學家,及各種治療師),驅策出版業、電視、無數媒體產業持續運轉。正因為整個社會認為痛苦是個人精神史的體現,相信訴說與認識自我(self knowledge)具有療效、釐清痛苦的型態與源頭可幫助大家擺脫痛苦,「自助」產業才會如此欣欣向榮,並將感情煎熬的矛頭指向自我,轉到自我的私密史,及自我形塑的能力上。
正因為我們活在獨尊個體責任的時代,社會學的志業跟使命就顯得益發重要了。十九世紀末,倘若有人跳出來說貧窮是制度性經濟剝削造成的結果,並非個人素行不良或性格軟弱所致,這算是相當基進的主張了;同樣地,我們此時亟需呼籲的應該是感情生活在體制化安排(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下變得神祕莫測,令人痛苦不堪,而非一味相信內心脆弱導致個人私生活頻遭挫折。「現代親密關係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面對此一大哉問,本書企圖切換分析的角度:我認為問題的癥結不在失能的童年,不在個人自覺不足,而在社會文化的衝突和矛盾,業已構成現代人自我與認同的基本架構了。
這不是什麼新鮮的論調。女性主義作家及思想巨擘老早就強烈質疑「愛情是幸福的泉源」此一普遍信念,更反對心理學一味從個人主義的角度理解愛情痛苦。女性主義者所抱持的觀點跟一般通俗迷思恰好相反,他們認為浪漫愛情絕非超然、幸福、自我實現的泉源;反之,愛情才是男女對立的主因,迫使女人屈居男人之下,並接受(且「愛」上)自己的從屬地位;只因世間男女墜入愛河後,仍繼續展演那一道鴻溝,區隔彼此的身分:套句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名言,男人就算談了戀愛仍保有獨立自主,女人卻一心只想放棄自己。04費爾史東(Shulamith Firestone)在她頗受爭議的《性的辯證》進一步主張道:男人的社會權力與能量,皆源自女人給他們的愛,這份愛,女人迄今仍不斷地給,所以說,愛情宛如水泥一般,強力鞏固男性支配體系。05浪漫愛情不只掩蓋了階級及性別隔離,它實則造就了隔離。阿特金森(Ti-Grace Atkinson)更語出驚人道:浪漫愛情是專門用來「迫害女人的心理樞紐」。06而女性主義者的見解就益發引人側目了:性愛的核心正是權力鬥爭,不幸的是,男人總是占盡上風,未來亦將如此,因為經濟權力和性別權力終將趨於一致。男人如何掌握性別權力?基本上由男人來界定戀愛的對象,並訂定規矩,以有效管理婚前交往及表達情感的模式。歸根結柢,男性權力奠定在以下事實:人總是從浪漫情感的表達及體驗過程中,不斷去展演跟複製性別認同及優劣階序;而感情回過頭來又繼續維繫著、支持著政經權力差異。07
不過「權力至上」一說,卻也成為主流女性主義者批判愛情的一大缺憾。過去父權體制比現在還要強大,可是當時不論男女都認為愛情沒那麼重要。且現在愛情的地位這麼高,似乎也跟男人家中權力被削弱(而非增強)有關,反映出兩性關係漸趨平等。更何況,女性主義理論始終有個大前提:權力乃是愛情(及所有社會)關係的首要構成要件。在此前提下,女性主義理論勢必忽略掉大量實證證據,可是,這些證據卻扎扎實實告訴我們,愛情恰似一股無形的強大推動力,驅策社會關係不斷前進,其重要性絲毫不下於實質權力。可惜女性主義理論過於簡化,僅從父權壓迫的角度來解釋女人的愛(及她們愛人的渴望),以至於難以理解現代女男為何任由愛情擺布,也無從掌握愛情思想體系中追求平等的理念,更無法洞悉愛情顛覆父權的潛力。所以,若要分析兩性關係的結構、了解異性戀者為何對兩性關係痴迷到近乎離奇的地步,父權因素固然重要,可是單單只有它,尚不足以充分解釋愛情理想何以對現代男女支配之深、影響之鉅。
本書想勾勒出一個理論框架,以釐清哪些制度性原因造成愛情痛苦;戀愛經驗令人心醉神迷,這毋庸置疑,我們當然不能逕以「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輕鬆打發掉。08否則,豈不犯了還沒問問題就把問題先排除掉的謬誤?可是,若要問愛情為什麼跟我們的幸福與認同有關、愛情為什麼如此複雜又棘手,原因其實大同小異:它們都牽涉到自我跟認同制度化的問題。套句哲學家法蘭克福(Harry Frankfurt)的話,09倘若我們當中許多人對愛情「喋喋不休,焦慮難安」,為感情問題「煩惱不已,厭倦焦躁,對自己不滿」,那是因為愛情包含、映照並增強自我陷在現代性制度內,10不消說,現代性制度乃由經濟及性別關係所形塑。馬克思(Karl Max)有句名言:「人類創造歷史,然而並非隨心所欲,也不是在他們選擇的環境下創造歷史,而是在一個他們直接面臨的、既有的、從過去傳承下來的環境中創造歷史。」11我們置身在一個不是由我們自己創造的情境底下,運用手頭現有的資源談戀愛或生悶氣,而本書探究的正是這些既有的資源和情境。本書接下來要闡述的內容大抵不脫此框架:浪漫自我有些最根本的東西已然改變了。概括而言,我們的浪漫意志改變了,我們的欲求以及我們跟性伴侶執行欲求的方式改變了(第一、二章);令人受傷——亦即令人感覺毫無價值——的因素改變了(第三章);最後,組織慾望的方式改變了,刺激性慾和感情的念頭和情緒也改變了(第四、五章)。簡言之,如何形成意志、如何建立認可、如何喚起渴望,此乃分析現代性愛情變遷的三大主軸。面對愛情,我最終的目標其實跟馬克思處理商品一樣,是想告訴大家:愛情是被具體社會關係形塑和創造的;愛情在市場內流通,市場內充滿相互競爭、地位不對等的行動者;某些人較有能力界定被愛的條件,認為自己比別人更有資格被愛。
這種分析潛藏不少危險。最明顯的一點應該是我過度強調「我們」(現代人)跟「他們」(前現代人)的不同。本書主張感情傷痛的成因跟現代性有關,無疑將引起眾多讀者列舉自身反例厲聲質疑。面對各界嚴正反駁,我在此提出幾項回應。第一,感情傷痛固然一點都不新鮮,可是現代人經歷感情傷痛的方式,有若干的確是前所未見的。第二,我採取的分析策略跟社會學家工作的方式有關:社會學家感興趣的不是個案,而是那左右跟支配行動和情感的社會結構。也許在遠古或晚近有許多情況跟現在相似,可是那些例子所指向的大結構,跟當今感情實踐所指向的結構全然不同。是以就這層意義上而言,我希望史家原諒我將歷史當作一塊動機固定的織毯,這樣做純粹為了襯托,以凸顯現代性特質,不為了呈現歷史的厚實、複雜和動態性。
我跟其他社會學家的見解略有異同,相似之處在於我認為愛情是現代社會的縮影,可藉由它一窺現代性全貌;歧異之處在於,我這裡所講的故事不是情感戰勝理性,性別平等擊敗性別剝削,實際情況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曖昧。
第一章 愛情大轉型或婚姻市場的崛起
标注(粉色) - 愛情選擇的性愛化和心理學化 > 位置 999
一九六 ○年代以降,隨著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掀起的文化革命和性革命浪潮,心理學訊息益發強盛。第二波女性主義浪潮之所以猛烈,正是因為這一批女性主義者改從政治的角度來重新設定性慾的概念。追求性高潮和雙方快感,如今反倒成了合乎道德的行為,肯定兩性平等和個人自主權。性快感現在成了肯定的手段,肯定女人作為一個自由、平等的個體,足以跟男人平起平坐, 75性慾彷彿一座豐沛的儲藏庫,不斷賦予自我正面、道德上的肯定。
标注(粉色) - 愛情選擇的性愛化和心理學化 > 位置 1006
自從被劃歸到政治權利底下,性慾就成了自我之中自然且常規化的一面,掙脫了女陰柔、男陽剛的道德期許。這幾股文化力量結合起來,不僅讓性、性慾和性感取得了合法化地位,更使它們成為擇偶的核心標準,最後還賦予這一評判標準獨立自主的地位。「被某人的性感所吸引」成了一段感情的必要條件。
标注(粉色) - 愛情選擇的性愛化和心理學化 > 位置 1009
隨著「性感」成為全新的文化類別、全新的關係評估模式,特別是現代人常拿它來衡量自己與他人的愛情,這反而凸顯了「性」涵義不同階段的轉變。然而,性魅力和性感並非憑空出現的文化類別,而是多重管道齊頭並進的結果:消費文化把美從品格和道德的桎梏之中解放出來,讓性慾一步步取得獨立自主的地位、足堪代表一個人的為人,再把性高潮包裝成某種令戀人夫妻趨之若鶩的能力。根據《牛津英語字典》記載,「性感」一詞在一九二 ○年代以前都還帶有負面涵義。約莫到了一九五 ○年代,這詞用在人身上才顯現出正面現代涵義,與美、道德徹底切割。
标注(粉色) - 愛情選擇的性愛化和心理學化 > 位置 1075
多重擇偶標準所造成的第三個影響或許是最為明顯的:性本身即是目的,跟婚姻徹底脫勾。「性經驗」類別出現後,性跟婚姻脫勾的情況更為明顯,性生活脫離了情感生活,愈來愈多人為性而性,純粹想要體驗性生活。性愛脫勾表示情感意向和性行為之間的距離愈拉愈大,代表當前的感情跟將當前感情轉化成未來承諾的道德責任漸行漸遠。不僅如此,性感一詞更在在印證性行為跟感情分道揚鑣,因為感情多半是在道德框架底下組織跟醞釀的,但性感不一樣,它本身即是獨立的文化類別、文化行為,不受道德框架約束。性愛脫勾已成普遍趨勢,對男性尤然,根據統計,色情網站男性訪客占七二%,付費色情網站更高達九五%,由此可見女性仍傾向將情感和性慾混為一談。此外,性、愛分離變成主流後,就表示當事人的意圖和實際感受更難被解讀出來了。
标注(粉色) - 愛情選擇的性愛化和心理學化 > 位置 1082
第四個影響,性感讓墜入情網這件事變得全然主觀,再也沒有人能用客觀標準來衡量兩人的性吸引或化學反應(即便美麗的標準漸趨單一化,本論點依然成立)。
标注(粉色) - 愛情選擇的性愛化和心理學化 > 位置 1100
經濟學家蓋瑞.貝克( Gary Becker)是最早提出「婚姻市場」的理論先趨,他認為婚姻跟其他經濟行為一樣,都是自願的,因此適用偏好理論( the theory of preferences)。
标注(粉色) - 愛情選擇的性愛化和心理學化 > 位置 1112
經濟學家將「婚姻市場」視為自然範疇,但實際上它是歷史發展的結果,與廢除同階級內婚的規定、賦予個人愛情選擇權、覓偶競爭日益普遍等等有關。唯有現代性才能提供發展婚姻市場的環境與條件,而婚姻市場本身就是現代性固有的一部分。所以在這方面( In that respect),與其說是婚姻市場,倒不如說是「性場域」( sexual fields)更為貼切,因為場域概念假設行動者在資源不平等的情況下,於既定社會場所內展開激烈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