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传奇人物,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朱迪亚·珀尔。我知道这位已经80多岁高龄的老人,这位传奇的计算机专家,是因为他是倡导人工智能的概率方法和贝叶斯网络,被称为“贝叶斯网络之父”的人。
我之前看了很多佛学讲注,总觉因果神乎其神。研究AI模型LLM,偶然发现了珀尔老法师写的《为什么》,通过科学讲解因果关系,倒是耳目一新。
珀尔认为,现在的人工智能,根本就不具备真正的智能。它只能算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它所有的能力,都是基于已有的数据,都来自人类的输入。但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必须能够超越经验,能够想象一些从来没发生过的情况,能够处理那些从来没有被录入数据库之内的事。而要想具备这种超越经验的能力,首先要具备因果思维。
佛学中的因果观念是强调所有的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无论是在今生还是来世。这个观念通常被概括为“因果报应”或“业力”。“因”是指引发某个事件或结果的行为或条件,而“果”则是这个行为或条件所导致的结果。
所以珀尔所描述的因果关系和佛学中讲求的业力关系不是一种,用道家的话说叫“反者道之动”的味道。其因果是相反的释义。珀尔认为的因果关系是通过已知,创造新的经验。佛学中的因果观念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指导原则,它教导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这些行为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从科学上,我们证明不了因果关系存在。但是,我们的思考,又离不开因果关系。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用科学的方式,来看待因果关系呢?
珀尔在这本书里给了一个答案。他借用了一点哲学的视角。他认为,要想说明白因果,得先把主观和客观,这两个维度分开看。在他看来,因果,其实是一种人类的主观思维方式。也就是,当我们观察到一些客观事实之后,就会主观的建立起因果联系。至于客观世界,也许不是按照因果规律运转的,就是只有相关,没有因果。
人类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却是通过建立因果关系。不管客观世界存不存在因果关系,我们主观上都离不开因果这个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