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为什么会产生负性偏向的成因,业已大致了解清楚。
当个体处于负性情绪时,由于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影响,个体会优先注意负性信息,从而引发负性情绪,继而加剧负性信息注意偏向,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在负性偏向中注意偏向既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受控制的过程, 杏仁核和眶额皮层在这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杏仁核调节早期的自动化注意偏向而眶额皮层则控制着自上而下的注意偏向。
总体而论,由人本人由内自发选择的一种偏向。这种生理机制,也带来了其他方面的影响。如在亲密关系中的一种“负性移情”。
负移情
负移情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说法,大致与脑科学中负向偏移的研究一致。
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的对象,在亲密关系中,把这种,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
是一种防御机制。
有负移情也就有正移情,正移情就是爱组成的移情反应,主要是正性的情感组成的,喜欢,信任,尊重,和人的正性情感有关系的。
“恐慌情绪唤起-认知障碍”螺旋
“恐慌情绪唤起-认知障碍”螺旋是于2021年提出的与新闻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密切相关的情绪-认知理论模型,指的是当危机事件突然爆发时,对负性情绪信息的优先认知效应会使个体本能性地产生较高程度的恐慌情绪唤起,在恐慌情绪的支配下,人们的认知系统会产生认知障碍,最终形成“恐慌情绪唤起-认知障碍”螺旋,使个体对真相“视而不见”,并导致群体性非理性行为的酝酿和发酵。
人本身若悲观,就容易被这些负性所共鸣,引发更进一步的负性偏向。要解决这一问题,持修正念或许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自身对真善美的追求,自我完善自我。
如果一个男人娶了一个内在持悲观色彩的女性为妻,“唯一改变命运的一生”大概率过的不好。而一个内在正向偏向的人和一个内在负向偏向的人,冥冥之中也注定不能走到一起,给这种神奇的匹配机制鼓掌!
你是什么人就会吸引什么人,这种吸引力法则真的太棒了。
再回来,男人娶一个悲观的负性偏向的女性为妻,套用古老寓言,家和万事兴,就兴旺不起来。你在创造,而她在破坏,这就是三观不一致啊!而且无法纠偏,因为自己会给自己找到合理化,对合理化也是一种防御机制。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