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如往常的看技术文章。看到Tony Bai的关于“AI 正在放大技术选型的风险:为什么我们更应该“选择无聊的技术”的文章。
最近我也有这种思考,在尝试使用Ai写一些新玩意的时候,我有意使用一些我没有学习过的技术栈来尝试。比如vite,一个新的前端技术栈,类似于之前学习过的uniapp,也可以使用vue语法。
创造一些新应用,总是各种意外的状况。因为没有学习过vite,所以出现的问题我仍然会丢给ai去解决。
因为此我才有这种思考,正好和Tony Bai思考的一致。“AI 是你所理解技术的“力量倍增器”,却是你不理解技术的“脆弱拐杖”。”这个思考超级棒。
Tony师傅给出了三个实践指南:
- 评估新技术时先自问:“如果 AI 为它生成了代码,我有能力审查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项技术或许不应该用于任何对你而言是任务关键型(mission-critical)的项目。
- 学习新技术时(当你决定用掉一个“创新代币”时): 请务必花时间深入理解它,达到能对 AI 的建议进行独立事实核查的程度。不要只是复制、粘贴,然后祈祷好运。
- 抵制诱惑: 不要把 AI 工具当作一个借口,让你能同时拥抱一门新语言、一个新框架和一套新基础设施。AI 可能会给你一种“我能搞定一切”的错觉,但你无法真正验证其中任何一环。
在Ai越来越成为程序员的“辅助驾驶仓”角色的时候,还是尽量选择自己看的懂,操控的了的代码,不至于中了Ai幻想的毒。用Ai是为了让活干的更多,更快。不积累技术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