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的相似。 ——马克·吐温
记得小的时候,老爸接刚上完国画课的我去少年宫的证券交易所玩。印象中一面墙的显示屏,有红色和绿色的文字和数字在不停跳跃。老爸说红色是涨的,绿色是跌的。在得知老爸买的是哪一块文字的股票之后,我就盯着那一块喊涨。跳动的数字呈现红色,还真涨了,旁边的人在笑。
看老爸写的回忆录,他知道股票是在97年左右的事。当时金刚石厂还在开,厂里的门卫给他说买股票,买房。这个人前年我还见过,我还拉他去大学城新开盘的港利华师城看房,他还在囤房,不过已经不玩股票了。
98年,父母太忙,没空管我和弟弟,把我送进少林武校,弟弟由爷爷带。只在武校上了一年,第二年就给我转一小去了。这一年底爸妈也把厂停了,专心在家带我和弟弟。在当时他们的思维里面,手里有个几百万算是财务自由了,买了房,买了门面,躺平了。不过天天回家就能吃到妈妈做的饭,我觉得挺好,虽然老被老妈这个老教师按在桌上教导。老爸是在闲了几个月之后找点事情做开始炒股的。前几天跟老爸吃饭,聊到这些事。我说中国的股市不能在玩了。他说他在股市上又没折钱,他有丰富的经验。-_-||
时间来到2024年,在“永远的3000点”梗下。我觉得可以回望一下历史,去美国看一下“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股市。
一战后,美国作为战胜国,经济迅速繁荣。总统柯立芝推动自由市场,让垄断企业迅速发展。这些垄断企业为了更高利润,操控物价上涨。银行为了增加消费,放宽个人贷款。当时股市正处在牛市,很多人就贷款进入股市。这就是“咆哮的二十年代”。
1929年10月24日这个“黑色星期四”,繁荣了7年的美国股市,突然出现抛售狂潮。恐慌迅速蔓延,到29号,更是狂跌40%。无数中产阶级的资产在股市消失。银行借出的钱坏账,收不回来,发生挤兑,银行破产。
一连串的事故,让美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停滞,直到1954年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另一个案例是旁边“日本消失的三十年”。
当经济衰退到来,没有快速、强有力的调控,财政刺激政策,很难力挽狂澜。
今天看新闻联播,一开年新上了很多新基建的项目。基建,也是美国当年用过的手段,带动相关就业。但这一轮周期,只是常规的三板斧,好像还不够用。2017年那一拨房子的泡沫,透支太多了。现在看已经有轻度通缩的迹象了(凯恩斯说连续三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下降)。
虽然增发了很多货币,M2,292万亿。但一直在金融体系空转。资金空转的现象也有很多考量的因素。这时候讲究中庸之道,不合时宜了。 央行公布的负债金额中,人均负债居然达到了14.3万元(未查到央行原文件)。为了不步入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后尘,做的预防动作。一方面在努力让空转的钱外流,一方面又很多限制,不让这些人贷款进入股市。
我的5550的号码,是在市场监督局办公司营业执照后,进了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被企查查这些爬过去了数据。然后经常能接到代账公司,贷款公司的电话。现在信用利率都能做到3.8个了,有抵押物的能做到3.2,这贷款利率,放以前不敢想。即便如此,也很少人去贷款。去年在济南跟几个做生意的朋友喝酒,他们去年就已经开始收缩手里资产,银行找过来给送钱,也不敢用,没人敢去拿这些钱去做项目。
社融2023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75万亿元,同比多增1.31万亿元。
快过年了,股市飘红了,上到2906.11点。“过年关”还得需要一些“中国红”开门红。
有些人太悲观了,我们还是要乐观一些。央行2月5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1万亿流动性。